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61)深州崔同会:绝症自医战病魔,好学上进成良医

来自:大公鸡报晓 发布时间:2025-09-08
摘要:
中医


大公鸡报晓
中医药文化传播志愿者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
公益采访行动仍在进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及时收到精彩采访
中医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61)河北深州崔同会:绝症自医战病魔,好学上进成良医


采访时间:2025年3月25日;采访坐标:山西太原


2025年9月5日,发布于浙江湖州
——编者按——
各位亲,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大公鸡报晓《踏访100位民间中医》的采访报道已经发布至150位,尽管受到了“中医黑”的不停阻挠,报道发布暂时中断,但这并没有阻止大公鸡在线下的采访行动,相反,我们又遇到了很多很多让人振奋的民间高人、奇人。
今天这篇,是《踏访100位民间中医》整个公益采访行动计划中的第161位,主人公是来自河北深州被网友称赞“四高”的老中医崔同会。采访坐标:山西太原大公鸡报晓·民间中医访谈中心。
前面160篇民间中医的采访报道和各位民间中医的地址,请点开下面二维码查看。
中医
——又——
为慎重起见,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在采访完毕后进行长达3个月以上的追踪调查后,才把报道发布出来。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行动,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一位民间中医的任何一分钱,也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一位患者的任何一分钱。
大公鸡的采访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至于像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大海,只是为了让中医药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让社会公众意识到我们还有中医,而且很了不起。
——中医药文化传播志愿者 杨东


1

走出去,踏遍万水千山,穿过弄堂小巷,只为见一见,散落在祖国角角落落的民间中医。“高手在民间”,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每一次见到他们的绝招绝活,大公鸡都不由惊叹中华医学的伟大!


中医


这一走,就是5年半,有过感动,有过心酸,有过惊叹,也有过惋惜……


在不断地走访中,大公鸡又萌生了“请进来”的念头:


请那些民间中医也走出家门,来大公鸡的工作室做客,于是心思一动,就有了大公鸡报晓 · 民间中医访谈中心。



中医


第1位嘉宾邀请谁呢?

大公鸡也不由犯了难,经过反复斟酌,还是邀请了已经联系许久,一直排在备采名单前列的崔同会老师。

虽然与崔老师还未正式见过面,但我们也是神交已久,他还时常会分享一些自己总结的实用药方和精妙的中医观点,大公鸡便想着趁这个机会,见一见崔老师。

2

欲见高人难难难,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

2025年3月25日,崔老师是1点半的火车到太原,大公鸡早早就等在了出站口,但没想到东西出站口的误差,让我们生生在火车站跑上跑下,白白多跑了一个小时才相见。

追根究底,不是火车站太大,而是我们都不想让对方受累,就想着自己多走几步,对方就能少受点劳累,结果彼此一样的心思,反而是你往里走他往外走,在车站跑成了捉迷藏。


中医


虽然跑得都很累,但真正握手的那一刻,却格外高兴!

崔老师拉着行李箱,背着小包,拎着医书,风尘仆仆,却精神亢奋,我们宛若相识多年的老友终于见面了!


中医


崔同会,男,生于1952年,现年74岁(身份证因登记错误显示1950年),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退伍老兵。

在他身上也有着一名老兵的淳朴和赤诚,他说:我希望在大公鸡东老师提供的平台将中医大力地推广出去更多人结缘中医!


中医


他和很多中医人一样,都希望中医能得到弘扬和推广,让更多人看到中医技术的深奥和精湛,也让真正的中医技术能到传承发展,让更多百姓受益。

崔老师的这身医术是怎么来的呢?

大公鸡原以为是他从小跟着父亲学的。他却说:“我老爸不会中医,不过爷爷是中医,可惜我9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只留下几本医书。我的中医是在部队学的,当兵回来后,才开始看爷爷的书。”


中医


接着崔老师又说:“1972年,当时提倡赤脚医生,卫生队好多卫生院的,一人一本赤脚医生手册,我是后勤兵,和卫生队住在一起,就跟着看。我爱看书,但部队没有书,连报纸都没有,我看有本职业医生手册,就想着看看吧,应该挺有用的。书上是中西医,但西医,我学不了,咱不理解。可中医一说这个事,符合咱们人民的这些事,也符合我这个世界观,就越钻(研)越深。”

“复员时,那本书我也带回来了,都翻烂十几本了,也是这么厚!”崔老师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中医


不过,当时在部队,这本书更多是闲时的消遣,而且书籍有限,崔老师并没有学出什么名堂,但他始终认为中医是有用的,复员后也没有把学中医这事搁置,反而买了三本特别实用的书,继续学习。

崔老师说:“一本是《诊断学》,是中医药入学的教材,还买了一本《中药学》,学习这味药是凉的是热的,入哪一经,药用多少克,怎么来的。另外,就是一本《方剂学》,这些都是基础的。”

之后,他又相继学习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肿瘤学》《中医儿科小学》《本草纲目千家妙方可谓是集百家经典融会贯通,让自己的医术不断精进。

“这个病用什么药,光看这个(书)还不行,有时候你得看,这个药是调理什么病,为什么得这个病,用这个药?还要分析这个人,比如,这个感冒,风寒感冒用什么药,风热感冒用什么药,都是有讲究的。”

“再说用药,桑叶是清肝热的,金钱草是清胆热的,金银花是清肺热的,说起来简单,要细分起来,就真得用点心了!”崔老师语重心长道。


中医


是啊!中医,你除了要背熟书里的那些东西,还得不断实践,会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并不是死记硬背,死搬硬套就行的,所以中医人总少不了强调悟性!

3

崔老师说:“聪明的人学不好中医,也只能在医院混碗饭吃,非得有智慧的人,睁开第三只眼的人才能学会!”

“哈哈哈……睁开第三只眼的人!”崔老师的说法还真是新奇,大公鸡不由笑着拍起手来:“其实说到底还是悟性,很多人不明白,聪明和悟性有什么区别,总觉得聪明的人就能有悟性,实际上极聪明的人也没有悟性!”


中医
中医


或者说,每个人在不同的事物上的悟性是不一样的,就比如有些人擅长读书,有些人擅长动手,这是对事物的一种敏感性、领悟力、感知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熟稔感,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在中医上的天赋。

不管是天赋、悟性,还是机缘,真正走上中医这条路的人并不多,崔老师说:“很多人都发怵学中医,15年前,我就说过,村里谁想学中医,我免费指导,需要看什么书,我的观点、用具什么的,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有什么不会的,我免费帮助,但连问都没有人问。”

这一刻,他眼神里是说不出的落寞,但对于传承,崔老师依旧有着自己的坚持,“我的徒弟,要有文化基础,爱看书,道德好,愿意付出,要说实话,能说到点上。做中医不光是开方看病就可以,还要让患者从狭隘的思路中走出来,起到一个指路的作用,比如很多人爱生气,找你开方子,这就是肝郁气滞,你要有耐心,一个是身体调理,一个是情绪安抚,两个方面都要有耐心。”


中医


这份耐心,在我们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其实变得越来越,特别是我们去各大医院时,时常会有一种被冷待的漠视,生病的人本来就很脆弱,还有着对疾病未知的恐惧,但我们好不容易挂号找医生询问时,你还没来得及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病情,就被一堆检查单打发了,更别说多余的眼神和直接的询问查看。

所以看到网友对崔老师,文化高、医术高、道德高、正能量高的“四高”评价时,大公鸡也是连连点头,举双手赞同!

很多人觉得文化就等于文凭,等于学历,其实不是,就像郭麒麟虽然14岁初中辍学,却被父亲郭德纲勒令读遍满屋经典,他的知识储存远超很多有文凭的大学生,而民间中医也是一样,他们是没有在学校受过长时间的正规教育,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文化,不好学。

在走访中医这么多年来,整个中医群体,其实都是非常刻苦,非常好学的,只是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医上,对于其他却充耳不闻,这才有了他们炉火纯青的医术,却也让他们在其他方面倍受诟病,人际沟通就一直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但谁能要求天才合群呢?

总被网友称赞“四高”的崔老师,也没受过高等教育,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但他的刻苦,那被翻烂十几本的赤脚医生手册就是见证。

此外,崔老师出门永远随身带着三本书,两本都是那种大16开如字典一般的大部头,只为了方便随时翻阅查看,第三本则是他自己开的药方,是四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堪称是一本肿瘤学。


中医
中医


谈话间,崔老师随手拿出一本给大公鸡看,书上包着白色封皮,不难看出崔老师十分爱惜,但长年的翻阅,根本阻挡不了书籍的开胶破损,他还笑着说:“光这本厚书,我就有6本,都翻烂了!如果全国的中医都用这本书,这效率就可以提高百分之八九十!”

是啊,好的书,好的老师,都是中医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74岁的人了,崔老师还每天拎着这么沉甸甸的书到处跑,实在让大公鸡肃然起敬!这份刻苦和敬业,谁见了不得心生敬意?

大公鸡不由想到:“如果在火车上,哪个人发病了,也算一种幸运吧,因为有你在旁边!”

崔老师也笑着跟大公鸡说起了火车上的经历:

“我在火车上不怎么睡觉,就坐在餐车车厢喝水,没想到还开了3个方子,其中就有调理肿瘤的,当时火车上的列车长、乘务员、乘警都在那坐着看,期间我们没说过一句话,但临走时,他们都笑着跟我握手,说再见!”

他顿了一下说,“这不是我的魅力,我是中医人,这是一个荣耀!”


中医


大公鸡听着不由竖起了大拇指,“这个说得非常好,这不是一个人的魅力,这是中医的魅力!崔老师,我觉得你说话,很有高度,很自信!”

“中国文化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没有那个知识,说话办事什么的,就容易怯场!”崔老师再次笑着回应。

是啊,海量的知识储存,是一个人说话做事的底气,因为你知道无论对方说什么,你都有应答如流的能力。

崔老师的底气,也来源于他的好学,并不仅局限于中医。


中医


他说:“《三十六计》,不只是一部兵史,平时也有用,是人生不同文化的问道。《易经》,都说不好学,在我看来就五个字:易变易不易。易是什么,就是变化,很容易变化,还有个不变!怎么算出变化,预测会发生什么?用这个《逻辑学》,变化是绝 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政治经济学如此,这社会也是一样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政策是有周期性的!”

崔老师会看《逻辑学》,实在出乎大公鸡预料,其实这是他在五年级时,无意中得到的一本书,也是改变他一生的书,让他往后的人生多了一份通透和智慧!

4

在跟崔老师谈话中,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的那份通透、爽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

崔老师跟大公鸡说:“人呢,必须得看阳光面,别看阴暗面。看阳光这一面啊,比如民间中医这个事,你想到这事啊,你的劲,就在这个事上使;你的钱,就在这个事上花;你的脑子,就在这个事上琢磨;你的成功,就是你付出之后的事。这就是人家说的,尽管生活给了咱很多磨难,实际上,还是幸福更多!”


中医


“说得太对了,太好了!乐观向上,实实在在!”大公鸡连连赞叹。

其实,回看崔老师的一生,也确实不容易。那个年代穷,他十来岁就开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当时管吃管住,能给6毛钱。哪像现在的孩子,买杯奶茶就能花大几十。

那时候,能吃饱饭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崔老师的记忆里,不是年少嬉戏的玩具,而是粪筐、锄头、镰刀……

后来,崔老师当兵入伍,20岁的时候开始接触中医,但复员时,他还不足以凭这门手艺吃饭,先是子承父业卖香油,后来种过地、烧过砖,也自己做过买卖。

一路走来,崔老师都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开拓创新,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他说:“做事要用心,提高 效率,这叫省力不省功!”


中医


为了生活,崔老师也没少折腾,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学中医,30岁时,他开始给自己开方调理。

崔老师说:“那时候,睡不着,就在书里找了个药方,也不知道行不行,就找我们那块的一个老中医看了看,他说配方没问题,就是药量小。以前是钱,现在是克了,1钱等于3克,他给我改了改,吃了2副就好了。当然不光是吃药,还要自己按摩。这是气机升降不合理了,你用药,再揉一揉肚子,就会很有用!”

至此,崔老师学中医就更上心了,不断精进提升着自己的医术。

59岁时,他还在衡水的两大公园门口摆起了地摊,专门给人看病开方。

一张桌子,两摞书,往那一摆,自然有人找他。

信或不信,方子一出就知有没有。


中医


中医是能帮助患者抵抗病魔,但也拦不住疾病上门。

65岁时,崔老师突然病倒了,而且是肺癌。

“肺上长了个肿瘤,6-7公分高,不仅压迫食道管,左肺也张不开了。这时,吃不下饭,喘不上气,很危险。医生说这个肿瘤能够化疗开。化疗第1回,我就能吃饭了,但从化疗开始,输完液之后,我就走不了道了,身体垮到了极点。”崔老师回忆着那段过往说道。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说:“看吧,中医有什么用?病了,中医不也都往西医医院跑?”

没错,病了就去医院,是我们现代人刻在骨子里的认知,包括很多中医和中医家属!

生病住院,我们都是奔着康复去的,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脱离我们的预期,当然也包括崔老师。

“在医院化疗3次后,我发现,上午化疗后,等到中午时,我连呼出来的气都是热的。人要是没毛病,呼出的气不会太热,不会烫手。我知道这个病很严重啊!这个病要是稍微凉一点,就成了重症肌无力。出气热是什么?一气百脉呀,人浑身每个毛细血管都有气,把毛细血管都烧坏了,你这个气血、营养,就传送不到这个肌肉里去了,就成了重症肌无力,这是很难调理的。医院里用的药,根本调理不了这个,没办法,我就想出院回家了。”


中医


突然身患恶疾,即便是医生自己也会慌,也会乱,很难以一种平常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冷静分析病情,并且给出解决方案。

这可能就是“医不自医”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医生也往往比我们普通人,更容易发现调理中的问题,也更有应对的能力。

“回去,我就自己用药,用这个比较严重的药,药量也很大,用生地、麦冬、玄参,熬了增液汤。另外,配上外治药物,清虚热的芭蕉,清肾热的石膏,凉血的白茅根,还用了一个绝方,凉血、止血的白芨。

经过自己用中药的调理,崔老师终于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而他之前的病友,在经过6次化疗后,人却不行了……


中医


可能这就是中医和普通人的区别,面对医疗中的问题,中医尚有一战的能力,而普通人只能静待死神的降临。

中医不是神,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面对死神时,无所畏惧。

特别是那些被渲染的药石无医的重病大病,在自己没有100%的把握时,我们很容易更相信别人,只有兜兜转转后,才明白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更可靠。

崔老师也颇为无奈地说:“很多人的口头语都是‘有病咱就上医院’,医院里人多,不光咱自个,但看病也得智投医,乱投医不行的!”


中医


是啊,自古以来“得病乱投医”,对高大上的医院,我们终归是更信服一些,但谁能想到,最后却落个“钱花了,人没留住”?

“毛主席那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但是世界观是根本的转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高认知,认知正确了之后,你就会做正确的事,这要比正确的做事高明得多!”


中医


没错,观念不转变,悲剧还会持续上演,包括我们自己,也会跌倒在时间的洪流里!

5

看着如今红光满面的崔老师,大公鸡不由再次惊叹中医的神奇!

“中医药,我认为:拥护中医的人,在使用中医药调理的时候,心脑血管病、三高并发症、透析之类的,是可以避免的,这都是懂形而上的人。那些不相信中医的,中医也没辙,取得不了进展。因为接受你帮助的,你可以帮助;不接受的,你也帮不了。”崔老师无奈地摇了摇头。


中医


世间万物早有定数,有人做老师,有人当医生,有人治理国家,有人当街乞讨……,这不是有人干预就能改变的,而生死亦然!

崔老师告诉大公鸡:“中医调理,病在脏好治,比如这个肺、心脏;病在腑能治,比如说胃;病在经可以治;病在络,就不太好治了,我当时就是病在络;病入膏肓,就没法治了,因为吃不了了,精神也垮了,自身的功能也不行了。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分治七分养’,只能说让他身体好受点,中医古训中也是这么说的。”

“中医调理,是要遵循自然法则的,你要想把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救回来,那就违反了自然法则,(中医)必须得顺应自然法则,这已经是高手了。中医只能保你血管年龄,但你的年龄,可不能让你返老还童,毕竟年龄是唯1能不劳而获的,所以说再好的医生,也不是什么病都能调理好,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说让你活到生命的尽头。”


中医


崔老师还语重心长地说:“这个中医文化跟中国文化,绝..对不能分开。自古以来,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就是这么回事。你看咱们国家,要想富先修路,而我这几十年,尤其是调理这个老年病,就得牢记‘百病从肝治,久病必血瘀’,你记住这两条以后,像心脑血管梗死,这个三高并发症,可以减少90%以上!这不是吹牛,是真有道理!”

谈起中医、疾病,崔老师的神情专注而认真,他说:

“比如,这个心脑血管梗死,医院有一个常规说法,就是‘黄金抢救4分钟’,但你说我们农村人,离县城医院起码有30里路,四分钟,你再接个四分钟也到不了。30里,你要找着车再送去挂挂号,CT、脑电图等,做完这些检查,四个小时都不一 定能用上药吧?但中医调理这个心血管病,它不一样,因为不是在发作的时候调理”

“这个病人,你甭说4分钟,可能4个月以前,他看过感冒,你看他这个血管有淤堵,就加上几味药,这个淤堵就没了,心脑血管就不会造成梗死了。心脑血管造成梗死前,症状不太严重的时候,要是找个中医看看用点药,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按我调理的经验,不仅心脏病,还有这各个方面的淤堵,就连大便不通,用对药了,就都一起提前调理了!在我的调理中,心脑血管梗死的患者只要听话,不会发生三高并发症。”


中医


所以中医讲究治未病,提前预防!当然,中医也不是无所不能,只是能顺应自然罢了!

崔老师说:“生活里,能调理好一个病的就是名医,人们说起来那谁谁谁的药,我吃了几副就好了!但有时候,你不能只调某一个病,比如糖尿病,是以胃热为主,消化不好为主,正常你把这方面调好之后,他思想痛快了,大便畅通了,吃饭香了,力量也有了。可如果是中老年人,还存在肝脏有淤堵,血管有淤堵,要是不调血不调气,他的糖尿病就很容易复发,也容易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调理气血瘀滞才是本,我一般舒肝活血,补血补气,都会用上,所以就不会得这个并发症。糖尿病不可怕,高血压也不可怕,毕竟是慢性病。我按这个思路,发表了一个论文,关于“名医与明医的区别”,有名的医生,药不贵,还有效。可明白的这个医生,是连标带本,调理了之后,你就不会再犯这个毛病,但药可能会贵一点,因为是治本的,药也有效,还把你潜在的这个病都调了。比如,心脑血管,我这都没有专门调的,因为我看病,每一个方里都会加上舒肝活血的药。”崔老师非常认真地说道。


中医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权衡贵或者便宜,但到底怎样算贵怎样算便宜呢?其实找医生看病,能解决问题才是本质,不能狭隘的以某个物件为标准,生病若能遇上明医,从根本上来说就赚了!天下没有小病,也没有恶疾,关键是你有没有机缘,正好遇到一个能调理这个病的医生,若不能,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是夺走你生命的祸首!

在采访中医五年多时间,大公鸡其实遇到过很多中医老师,都能调理三高,但因为有些人不改变生活习惯,难免会复发,于是就问崔老师:“糖尿病、高血压是不是对中医来说,又好治又不好治?”

崔老师毫不迟疑地讲道:“有痰湿的不好治,用西医的话讲就是血脂高,痰湿会压迫到什么程度,用针头扎进你的血管里往外抽血,抽不出来,最后痰湿病人怎么没的?心脏跳不动了,憋死的。因为他这个血特别稠,但是用中药调理的人,也能活到生命的尽头,不会太早出现并发症。用中药防止他这个血变得特别稠,再用这个活血药、补气药,推动血液流动,西医绝 对去不了这个痰湿。”


中医


听到崔老师说起痰湿,大公鸡眼睛不由亮了,“痰湿这个观点,是我迄今为止第 1 次听说的!来我们这里求助的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很多,但有些人的(糖尿病)就是调不好,我就很纳闷,现在看来就是因为痰湿!”

“对,有痰湿的不好调,但给他补些气血,也能延长寿命。”崔老师点点头,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岁,他们有个什么特点,肚子往外鼓,睡觉打呼噜,头上油乎乎,脸上长油!”


中医


听着大公鸡都不由惊出了一身冷汗,还好崔老师说问题不大,但反观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很多都有这方面的问题,毕竟熬夜、吃外卖、不运动,再好的身体也经不起这么造!

6

学医时,崔老师也只是个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行医已经有40多年了,在救了那么多人背后,难道就没有碰到过找茬的,或者不相信他的?

这怎么可能?行医时间越长,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越多!

崔老师说:“现在少了!为什么说现在少了?我的诊费提高了,提高了之后,那些爱闹事的,就不找我看了!前几年,我只收50块钱的时候,经常有人投诉我,把我的微信都封停了,去年了还没有恢复,我又跑了好几个店都弄不了,最后还是卖手机的那,帮忙给恢复的。这诊费涨了,就没人投诉我了!”


中医


大公鸡不由点头认同,“这话说得对,确实是这样,那些投诉的人,多数是不爱花钱,舍不得花钱,素质比较低的人,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

随后,他又给大公鸡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给本地的一个光棍看过病,还没收他诊费,免费给他开的药方。不过,这人很冲,拿着方子去村里抓的药。你说他精明吧,屋里一个人,连个媳妇都没娶上,你说他不精明吧,抓了三副药,还看药上有克数,算了算一副药多少克,又称了称,这个药没给够,他又找回去了……”

这事,其实就很难评,治病的药还缺斤短两,这药店实在昧良心,但买药还称斤两的人,也实在少见,不能说他事做的不对,但也反应了一些患者总怕吃亏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横在医患之间,就很容易出现纠纷。

“素质低的人,他就看那些小事。有句老话叫‘父亲决定家庭的高度,母亲决定家庭的温度’,这都是常理,按理说人人都得懂,实际上多数人,他不懂。我在几岁的时候,我母亲就跟我说,这世上的人啊,一半睁眼的一半瞎眼的。我还跟他抬杠,说不对啊,有瞎子,可没有一半瞎的,不能说有一半瞎眼的,到现在我看到可不止一半瞎眼的!”


中医


确实,眼瞎的不算特别多,但心瞎的确实不在少数!

如今,总有人说,现在的中医太贵,但有没有想过,中医高收费的背后,也有这些闹事人的推波助澜?

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就得提高就诊人群的质量,而提高收费,无疑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

虽然村里的人眼光不行,但来自全国各地,就有不少耳聪目明,主动上门找崔老师拜师的。

如今,崔老师有着五个徒弟,除了自己的大儿子,一边在中学当老师,一边跟着自己的学医外,他还有来自衡水阜城、贵阳、呼和浩特和广西的徒弟。


中医


贵阳的大徒弟,特别好学,能力出众,什么会计证,讲师证、理疗证、艾灸证、中医证等各种证拿到手软,但对崔老师十分敬重,如今也开了自己的理疗店。

广西是一个40来岁的女徒弟,人特别能吃苦,之前是蒸包子的,一天能干十四五个小时,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索性就关了包子店,跟着崔老师专心学中医。

当然成年人的学习,不可能与学生时代一样,会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教室,老师会手把手教,中医的学习更多时候依靠的是自学,老师不过是你中医路上的引路人,给你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关键时刻可以为你排难解惑。

他总是告诫徒弟:现在这个社会精华与糟粕同在,任何事物都要按好的一面来用,坏的一面不要用,咱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起来,就能成就你!


中医


可是,如此积极乐观的崔老师,也有自己的忧虑,那就是面对如今年轻人不结婚的现状。

他说:“你看现在很多女孩子,三四十了才结婚,有的还不结婚,男的就娶不着媳妇,娶不上媳妇,就没有家,这男人有媳妇的地方,才是家。男人劳动了一天,男女融合,他才觉得人生有意义,不然他回家以后,就这么个凉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钱又有什么用?没有用啊,中医在这方面有个老话,叫‘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中医调理中,要是病人阴虚,你光补阴,补不进去,这人阳虚了,光补阳,也补不进去,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到了这一步了。”

“光补阴,太凉了,这个血管收缩,孤阴不长,根本就补不起来,你必须同时补点阳气,让阴气有温度,才能被身体吸收,这就是阴阳并济。治病呢,没什么太多的奥妙,经络畅通,思路清晰,营养平衡,吃的进饭,喝的进水,大便拉得出,小便尿得出,空气吸得进,放屁放得出,很简单就是达到一个平衡和通畅。”

“为什么说阴阳平衡,你看社会上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媳妇,这就是阴阳平衡,女人你再漂亮,没有老公你幸福吗?男人你再帅再有钱,没有媳妇,你幸福吗?情感上达不到一个平衡,所以说我现在很担心,这个男女不结婚这个情况,将来,一个是家庭观念缺乏,一个是人的责任心不行了……”


中医


此刻,崔老师的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忧虑,是对年轻一代的忧虑,是对未来社会的忧虑……

中医的肩头,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的健康,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毕竟“人民强,则国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连责任心和下一代都没有了,还如何谈发展,讲未来?

如今74岁的崔老师,自己开着一家理疗馆,手机里的病号也有15万人,但他还会骑着自己的大小三轮,去帮助更多的人!

只要生命不歇,中医人救死扶伤的脚步就不会停歇,无论是古稀之年,还是耄耋之年,他们都坚守在百姓健康的第 一线……

致敬我们始终坚守的中医人!


中医
中医



——前面的采访也很精彩,点开看看吧——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60)兰州赵喜红:全科中医出能人,妙法绝技掌无疾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9)辽阳朱鑫楠:财不过手,法不空出,扇子排病,身轻体健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8)开封张彦岭:自成一派功夫深,超然世外成高人,独创眼针扎癌症,心中抱憾缺传承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7)焦作雷敬勇:好医生声名传四方,年轻人抢着看中医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6)驻马店李天兰:好评如潮神医妈,情志健康百疾消,开怀一笑不针药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5)湖北随州马俊强:把脉准,方子好,价格廉!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4)三门峡张宝德:得窥堂奥破绝症,三法三步高一层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3)洛阳刘大泉:独家思辨鹿杖客,妙招仁心破顽疾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2)德清杨洪昌:村医抓蛇率全村小康,中国蛇王引全民健康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1)忻州陈建平:辞官从医建树高,苦研良药患为先
揪心的采访:81岁道医50年看病不要钱!见1个救1个,见10个救10个!《踏访100位民间中医》之(150)都江堰陈大善人

——编者按——

经过小伙伴们的努力,大公鸡报晓《踏访100位民间中医》的所有150多篇采访文章,以及所有民间中医老师们的联系方式和地址,都已经收录在下面的二维码里,您现在就可以点开查阅——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加我微信

来大公鸡交流群

朋友圈、私享直播间

内容更精彩!

中医

大公鸡报晓
中医药文化传播志愿者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
公益采访行动仍在进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及时收到最新采访


首页 联系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