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8)开封张彦岭:自成一派功夫深,超然世外成高人,自创眼针扎癌症,心中抱憾缺传承

来自:大公鸡报晓 发布时间:2025-07-29
摘要:


民间中医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158)开封张彦岭:自成一派功夫深,超然世外成高人,自创眼针扎癌症,心中抱憾缺传承


采访时间:2025年4月25日;采访坐标: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防疫站西东祥路某小院


——编者按——
各位亲,在大家的热情支持下,大公鸡报晓《踏访100位民间中医》的采访报道已经发布至150位,尽管受到了“中医黑”的不停阻挠,报道发布暂时中断,但这并没有阻止大公鸡在线下的采访行动,相反,我们又遇到了很多很多让人振奋的民间高人、奇人。今天这篇,是《踏访100位民间中医》整个公益采访行动计划中的第158位,主人公是一位针灸高手,有“中华奇针”之美誉——张彦岭。采访坐标: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防疫站西东祥路某小院。
前面157篇民间中医的采访报道和各位民间中医的地址,请点开下面二维码查看。
民间中医
——又——
为慎重起见,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在采访完毕后进行长达3个月以上的追踪调查后,才把报道发布出来。
《踏访100位民间中医》行动,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一位民间中医的任何一分钱,也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一位患者的任何一分钱。
大公鸡的采访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至于像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大海,只是为了让中医药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让社会公众意识到我们还有中医,而且很了不起。
——中医药文化传播志愿者 杨东




——楔子——


采访这么多年,大公鸡从未见过这样一个中医人,把心情和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全部写在自己家的墙上、门上、橱柜上、纸箱板上,就像我们发博客、朋友圈一样,家里家外一切能写的地方,都成了他抒发感情的‘自媒体’阵地,院内院外随处可见,吸引着所有进来的人,兴致盎然的一篇一篇读过去……

现场的气氛,在大公鸡看来,既是一种“大隐隐于市,又是一个世外桃源……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位奇人对中华医学特别是针灸技术,勤奋钻研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真乃“不疯魔不成活”,并因此自成一派,成了高手中的高手……


1


中医难,中医苦,看遍世间疾苦。


走上了弘扬中医的志愿者之路,大公鸡就把根深扎在了这条采访路上。


自古忠孝难两全,总要有所取舍,但中医的包容,也以另一种方式,成全着大公鸡无法时常陪伴父母左右尽孝的拳拳之心。


这次的采访规划是从太原出发,途经河南驻马店,然后一路往南回上海,在不耽误采访的同时,请李天兰老师给老爸调理一下身体,但事不凑巧,我们人还没到,先收到了李老师调理时受伤的消息,除了担心和心疼,大公鸡一时之间也做不了什么,就想着不去叨扰,是对她的爱护。


于是临时变更了行程,改道河南开封,这才有机会去拜访张彦岭老师。


这次的拜访,又得感谢我们的老朋友、当地电视台的张长江老师,他又一次做向导,向大公鸡引荐了一手针灸出神入化,号称“中华奇针”的张彦岭老师。



民间中医



虽然我们是初次见面,但张老师对大公鸡却熟悉的不得了。因为他身边除了张长江老师,还有我们的一个老朋友闫清臣老师,说起来两人的关系还挺亲近,张彦岭老师居然是闫清臣老师嫂子的亲哥哥,故而对大公鸡也有着口口相传的熟悉,也成了大公鸡的忠实粉丝!


2025年4月25日下午3点多,大公鸡跟着张长江老师去拜访张彦岭老师时,他已等候多时,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并给大公鸡送上了一本手抄本的复印书《针灸案例·治病指南》。



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



张彦岭老师说:知道杨老师要来,我特意写了几句话:十多小时写本书,里面问题不会少,没有老师那文化,欢迎您来多指教。


不仅如此,张老师还告诉大公鸡,特意为我写了一首《迎宾颂》:


远道贵客杨老师,威名印在脑海里。

天天想着夜夜盼,今天终于来相见。

今年我已八十七,心有大事称心意。

我已治癌四十年,富人穷人不相信。

医院下了通知书,让他回来办后事。

此时突然想起我,虽然此刻很惋惜。

病人生命很宝贵,但愿都在七个内。


所谓的七个内,就是十个里能调理好七个,是70%的概率。


民间中医



说实话,要不是字里行间都透着看病救人的痕迹,大公鸡差点误以为,自己是走进了哪位诗人的家里?


但中医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想要熟读医书,也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而张老师会走上中医路,也离不开他的勤学多思,以一本针灸书开启了漫长的中医自学路。


张彦岭,男,洧川三中毕业,1957年考入省技工学校,被公社拦留去朱曲医院工作。于1970年下半年,负责培训县西赤脚医生学习班(系卫校前身) ,得卫生局认可,遂于1971年上半年,在张市沈家办第二期赤脚医学习班。在朱曲工作十三年,于1971年6月25日调岗李卫生院任院长,后于1973年11月8号调县防疫站任站长。



民间中医



如今,张老师住在尉氏县的一个小巷子里,是一个带着院子的小二楼,主屋前种着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无花果树,寓意着幸福美满,多子多福。


这个充满期许,受到祝福的小院子,也确实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张老师三儿一女,如今家里却出了三个公务员四个博士,这样的成绩,即便是放在一座学校,都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事。


庭院中间是一张乒乓球桌,院子不大,有种满满登登的充盈感。


但院子里抓眼球的东西,却不是这些,而是墙上粘贴着的一张KT板。



民间中医



院子的南面和西面紧挨着搭建了两个小房子,就是工地上常见的那种简易房,而这张KT板就挂在南面的房子墙上,主体是蓝底黑字,标题看着就让人兴奋:《赶超专家不是梦,天天就要来圆梦》。


版面两侧的标语是:


新思路 新境界 新变化 新高度

新科技 新风貌 新时代 新天地


正文写道:


……2002年9月4日晚8点在郑州、新乡、湖北三电视台同时播放了我写的五例癌症典型案例,胰腺癌三日愈,肠癌十二日愈,其余三例均七日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三日共接受68个电话资讯和祝贺。于七日凌晨,张教授来电指示:“您治癌治的这么好,跑到了我们前头很了不起,特此祝贺”,又说“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孩子如没工作,我可以给您安排”,我说四个孩子大学毕业都参加了工作。又被问及您治癌症治的这么好,用什么方法?答:不用药,只用眼针、耳针、火罐就可以了,谢谢领导的关怀。

我于1989年考有医师证,于2006年针灸案例20则被中华医学临床杂志全部录用,并赐名为“中华神针”。去年3月1日用11个小时三个时间段写了一本《针灸案例·治病指南》三万字三百首七言诗歌,涉及500名患者,关键是治疗28个癌症,难度大,多是郑州不治,回来准备后事的,肝炎治一好一,不会生育治好18对,对胎记、鱼刺卡喉、痴呆、残疾、精神分裂症、股骨头坏死每每治愈,病人遍及内蒙、北京、上海、广西十九省市。我现年86岁,每日三件大事,读书、吃饭、睡觉,读书列为三件大事之言,最后郑重承诺:嘴歪眼又斜不好治,快了一次就改变,心脏病严重下支架,针灸替代可改善,乙肝病毒不好治,咱这就可来治愈,开始他不来,临危前来试一试,十个可以好上七,大多数病人一看就知道,一扎针就有效,立杆见影多的是,光看你来治不来治,这叫作信了不白信,不信白不信……几种病同时治,以大代小省跑路、省花钱,体现多、快、省,一个癌症一疗程好、二疗程好,三疗程的很难找。省钱:每个病人花的检查费钱就等于四疗程治病钱。


西侧的墙边写的是一些案例小诗,屋里还立了块黑板,就像我们发的朋友圈、微博一样,特别随性,却也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民间中医



大公鸡忍不住跟同行的张长江老师,以及特地赶来的闫清臣老师感慨:“采访这么多年,之前我还从未见到这样一个中医人,把心情和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全部写在自己家的墙上、门上、橱柜上、纸箱板上,就像我们发博客、朋友圈一样,家里家外一切能写的地方,都成了他抒发感情的‘自媒体’阵地,还是用手写的!



民间中医



闫清臣老师却笑着应和道:“他几十年了都是这样子!”


是啊,几十年了,就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和专注,造就了如今在针灸上独树一帜、自信满满的张彦岭老师!


就是这墙上寥寥数语,大公鸡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张老师,他心怀感恩,奋勇前行。


二十多年前,张必清教授的一席话,仍是他坚持的动力,在他心里,张必清教授就是他的伯乐,那份知遇之恩永世不能忘!


张老师自己的履历、擅长、功效,也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来访的患者面前,他的文字简单直白,却富有冲击。



民间中医



虽然大公鸡一向不赞同中医老师们说话太满,打包票的做法,但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纯粹的,只是在实事求是地阐述自己多年来不断专研的成果,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

却不知道这样一句话,可能会引发怎样不可收拾的后果。


他们很单纯,社会却很复杂!


2

跟着张老师的脚步,大公鸡参观了院子里的两个小工作室,也是他平日给患者扎针的地方。


别看房间很小,一只单人床基本就占满了所有的空间,却是很多患者看到希望的地方。

床边留有大概一人宽的距离,勉强够张老师行走施针拿东西,而他和患者的故事,各种心情语录,却充斥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民间中医


张老师也带着大公鸡参观了自己的书房,到处都摞着他自学的书籍和案例,以及随处可见的随手感悟,各种纸箱板都是他书写的好地方。


大公鸡不由惊叹:“这完全是一种世外桃源式的学习方式!”


张老师认真地告诉大公鸡:“读书吃饭睡觉,三件大事,读书列在首位,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得读!”


大公鸡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张老师家的孩子个个如此优秀?都说父母是孩子好的老师,有如此勤学苦练的父亲,爱学习的种子早已深深种植在了他们每个人的心底。


而张老师接下来的另一番话,更让大公鸡无比动容。


民间中医


他说:“儿子说,我岁数大了,不要干这个了,让我歇歇,但我有点心病,就是祖国培养我了,我87了,我临走不能带到坟墓里,我要把我这个技术献给国家,献给人民,调理更多的病人。现在,很多病人得了癌症以后,就痛不欲生, 所以要救他们。我希望领导能帮帮忙,能全国办班一期两期,培养上万人就可以了。为什么我要这么做?我要改变这个历史状况,现在一动手术就是恶性循环,上来就是放疗化疗,最后人财两空,我要改变这个历史状况,趁着我能多活几年,这是好一件事情。我要把这个技术交出来,不然对不起国家,我心里有愧啊!


“我今年87了,时间对我来说不多了,我一天一夜不吃不睡能看三五十人,好的办法是办学习班。大力宣传改变人的观念,别总想着手术,这是一场思想革命,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希望扬老师能直接向有关部门陈述,如果同意办班,这将是一件功得无量的大好事,我即便累出一身病来,也是甘心情愿,这正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民间中医


感动吗,朋友们,这就是咱们的老中医,心心念念的都是国家是大义!


他们想的从来不是怎么给自己谋福利,而是怎么让百姓受益,让更多的医疗技术流向社会,惠及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不然,如今本该颐享天年的他,又何必苦苦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呕心沥血求传承?


3

大公鸡不由问张老师:“您的针灸是跟谁学的?”


张老师却说:我是一个人自学的,中学毕业以后,到了医院当化验员,后来尔拾到了一本书,四川人民出版版的《实针灸》,一提实用学,咱就感到这里边枯燥无味,但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后边有七首针灸歌,这个歌是非常好的,对我来说朗朗上口,非常吸引我,这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受益匪浅。


说着,张老师还随口背了一段,大公鸡直直的看着他,看来的好学,已经到了一种痴迷忘我的地步,远非常人能比。


民间中医


而且他还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要不是众人拦着,张老师甚至想背《木兰诗》《岳阳楼记》给大公鸡听,实在是太可爱了!


但这么可亲可敬可爱的张老师,也有着自己辛酸的故事。


他之所以会不用一粒药,纯靠针灸调理,是因为当年上门给患者用西药看病,总有人不给钱,拿中药给人看病,也总有人不给钱,原因就是他的样子像一个赤脚医生,不像正规医院里的。实际上那时候,张老师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据,连进药的钱都是借来的,于是,他就开始只用针灸,不用药了。


事情的起因虽然不太愉快,却反而成就了他独到的针灸技术,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特有的风格,尤其是“三针”。


“我没有请过老师,全部自己摸索的,这个路本来就是个正路,我没有走弯路,可以直接教给大家怎么处理。”


民间中医


张老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不走病痛的弯路、诊疗的弯路,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在他的指点下,不走学习的弯路,为大众的健康服务。


张老师的诊疗方式,也比较与众不同,他说:很多朋友来了,我就是眼诊,我不号脉,也没仪器,但一看就知道。


他当场让大公鸡起身试验,左右翻看了眼睛,随后说:你的身体还不错,心脏也还不错!


民间中医


张老师对眼睛的研究非常深入,先是眼诊,后是眼针,他说:“我的眼针,也是通过书里的图像,不断摸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身上的12正经都通过眼,就像郑州的这个十字铁路一样,都在这里交错。这眼是精神的窗户,也是咱们疾病的所在。


因此,平日里,他自己总是在屋里,研究疾病,有病人时看病,没病人时,他就看书钻研,不受别人影响。


张长江老师也在旁边补充道:“如果这个针扎了以后,效果不是很好,他就不睡觉的去研究。前几天,有个病人叫李xx,开始见他是一脸倦容,浑身是病,但是在这待了一段时间,身体就好了很多。他(患者)也自学针灸、中医,让张老师在他身上扎了三四十个针。张老师给他扎着扎着,觉得不中呀,不能按你的路走,然后他研究一晚上,用三针代替了那三十多针,就说你不要再扎那么多针了!”


民间中医


看看,这就是咱们的张老师,这股子钻研劲实在让人敬佩,而这也与他不服输的性格有这密切关系。


他说:“我一直是中专生领导大学生,防疫站都是大学生,他们开始对我不屑一顾,认为我西班牙人穿得很土,穿不起小棉袄,他们有人看不起我,但头一天上政治课,108个学生不用花名册点名,很快他们就对我心服了。我这人一辈就是这,不管多苦的事,不怕苦,忍辱负重。我一生是顶浪前行过来的,是从被人说看不起那样走过来的,直到现在很多人相信我。‘你给我治?’开始觉得这是一笑话,但不管他怎么冷嘲热讽,我的雄心永不动,一直向前走,哪怕碰的头破血流,我也要前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不言败!言败就是自己打到自己,打一仗总结一次,你不能打完仗败了就一蹶不振,跑不起来了。”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打败你,张老师讲得实在太对了!


民间中医


在跟张老师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不仅调理疾病很有特色,连说话做事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调理好每个病人后,张老师也会写下自己的心情,他说:诗歌是人的影子,亦是人生活的影子,是生活的录音机,困了累了,听一听往日的话语,好似沉海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让人耳目一新,振奋精神,也是一部录像机,当你高兴之际,看一看往日的你,看一看瞅一瞅,日日夜夜是怎样度过的,这时发现走过的每一步,对与错,哦,这不是别人,而正是以往的我!


他接着又说:“啥叫诗歌?是人情感的抒发,是社会现象的缩影,是语言精炼的精华,是沙里淘金,更是没人时,你借笔对纸说话。


透过张老师的言语,你总能看到他沉思背后的浪漫。


民间中医


在大公鸡看来,这是一位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世外高人。


大公鸡和张长江老师感慨说:“以前我也见到过这样完全与世隔绝的,不问世事的来琢磨自己专业的,这种很震撼的,就像我以前认识的一个画家,也是世外桃源式的,外面的画法什么都不懂,只研究自己的画法,三维结构什么的都是自己理解出来的,张老师也是这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己学自己悟,丝毫不受外面杂乱的影响。”


“这既是一种“大隐隐于市,又是一个世外桃源”,看似闭门造车,却越钻越深……勤奋钻研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真乃“不疯魔不成活”,并因此自成一派,无意间成了一个高手中的高手!”


4

大公鸡采访过的很多老中医,他们境界都很高,很纯粹,这让大公鸡特别佩服,但也担心不已。


因为他们总是对患者一片赤诚,只要来了,就不会拒绝。


所以大公鸡也忍不住问张老师:你治过很多癌症,那他们来了以后,你能不能看出来他不能治了?有没有癌症病人过来后,你一看就治不了的?”张老师说:“我好像还没遇见过,如果是眼睁不动了,眼一虚这个状态我就不治了,但我还没发现这种情况。”


民间中医


大公鸡又接着问:“那有调理不好来闹事的吗?”


“没有,我想得很明白。”张老师神情严肃地说,“三回不见效,人就不要来了,也不用跑路了,一回比一回有效太好了,扎三回就这么简单。不吵嘴,开始让他签个字,同意我的方法,大医院不治的病,我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三次没一点效,我就不治了,我就认为这条路走不通了,不要强治。不叫病人多花钱,也不叫病人多跑路,只要有效,那就是会好的。如果是癌症,他没钱也好,治不起也好,或者怕针也好,我只要三两次就能见效,不用打针,慢慢治好,已经四十年了,慢慢都好了,例子太多,这个眼针是非常好的,这是人身上精华的地方,心灵的窗户!


大公鸡不由再次感慨:“张老师的调理完全有一种自己的章法,完完全全一种自己的思考,采访170多位中医里,唯一一位一种世外桃源式的思考,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独立的,外面没有的,我们看他很独特的思想,是独门独派的,跟外面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种深度思考,是金庸描述过的那种自成一派的高手,一直琢磨一直琢磨,这个专一、钻研,就是张老师的专研方式,一直在往里钻,丝毫不受外面的影响,很多人学的很杂,好像包容万象一样,但专注度绝对没有张老师这么深。

这种专注,这种韧劲,实在让大公鸡钦佩!


民间中医


采访中途,一个周姓患者来调理,大公鸡也有幸目睹了张老师扎针的手法——快准稳,一眨眼的功夫,十来支针已稳稳留在了患者的头上、手上、腿上。


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


留针二十分钟后再拔针,大公鸡却看到了非常震惊的一幕,本来张老师使用的银针,是很细小轻便的,但他装废针的却是一个挺深的盒子,而且都快满了,听那被拖出来的分量,估计就得有十几斤,这得是救助多少患者才积攒的呀!


民间中医


在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位周姓患者是因失眠来找的张老师,他说:“我找他扎针,这个效果比较好,原来是失眠睡不着,在这扎了一个疗程多,效果很好,今刚从外地回来,又赶过来了!”


此外,他的媳妇是腱鞘炎,本来还得动手术,结果张老师给扎了一次就好得差不多了!

随后,张老师又跟大公鸡说:“这个(眼针)有多神奇呢?一个女患者叫张X,56岁了,一辈子没月经,我扎了2次就好了!”


“还有一个县公安的指导员郑XX,从小到大都是每天晚上三点半大便,不然睡不着,便的话又便不下来,非常苦恼,都一辈子了, 来我这扎针。我一看,你这大肠不好,就给他扎了,冬天冷,穿着羽绒袄,一上午一次轻,两次好,就写了诗歌感谢我,最后我也不客气,回了一句话:我跟你说哪里好,就这盖着羽绒袄,如果不是隔着袄,扎得比这还要好!然后把他大便的时间,改成了上午八点多九点。”


大公鸡听着不由笑着给张老师竖起大拇指,实在没想到这种生物钟,居然还是说调就能调的!


民间中医


说着,张老师再次感慨道:“这个针灸非常好,应该大力推广,要发扬那种精神,人人都要学会针灸,全民皆医,达到这步的话,就能自己灸自己。我这一路走来,怎么走的,别管你信不信我,我上地干活,都要带个针,像路过牙疼的,出去搭火车搭汽车遇见发烧的,我都给扎。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尽管我没想着得到任何人的回报,但是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非常感谢他们,不是他们没有我今天的事业,这都是我的老师。看着段历史,就像是他身上是一张白纸,我拿着笔可以画,画着美的图画,写着美的诗歌。”


如果没成为中医,大概张老师会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的话里总是藏着诗歌的美感和哲思。


民间中医


“去年,许昌有个女患者叫刘XX,在疫情期间,肺癌花了32万也没治好。那天,她是中午来的,背个硬皮包,小儿麻痹走成这样来的,都不能吃饭了,我两个星期帮她调理好了!”张老师的神情里没有一丝得意,却充满了坚定。


随后,他又说“还有一个包头女患者,是乳腺癌,很有钱,在301医院住了九个月,每天一开门就是一万多,花了300万没好,后来找到了我,当时披头散发的,让我赶紧救她!痛不欲生啊,黑夜白日难受得很。我给她扎针,要了500块钱,扎了两三天病好了一多半,六天就没事了,都没扎够一个星期!她很过意不去,还给我送手表、请吃饭,然后给我买了一个手机,名牌的。我说:你真傻,我都收钱了,你还给我花这钱。她却说:‘大爷不能这么算,我搁那花300万,在你这花500块钱,1/6000,你救了我的命呀,所以就表示表示,这些掏的钱是你给我省的钱!’”


看,这就是中医,花小钱办大事!


民间中医


而这个患者的表现,也才是大多数人劫后余生的庆幸,花掉的是钱,保住的却是命。


在这个时候,没人会在乎自己多花了几百或者几千,我们庆幸的从来都是绝望中,自己挣出了一丝生的希望,对于医生留在心上的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5

张老师送大公鸡的这本书里,各种经典案例很多,但不同于其他中医老师的医案,张老师都以诗歌的形式,将它们总结概括了出来。


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

就选个特别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张老师给它取名叫《福降一家人》,是十八里镇金针村,孙x红一家三口的就诊记录。

一中学生刘X琳 是十八里金针人 去年五月十九扎

体弱多病这二年 开封两次住医院 大包小包常吃药

花钱就有三四万 扎上针来大变化 低烧住来腹泻停

头不疼来胸不闷 面颊红润如常人 她妈名叫孙X

心脏也是不太好 子宫肌瘤有疼感 离动手术不太远

扎上针来就大变 让她走动跺两脚 跺脚没有疼感觉

让她大街向西跑 疼痛感觉没有了 孩子名叫刘x艺

从上摔伤嘴歪邪 发音不清舌根硬 曾经去过北京看

病情一点没改变 扎针立杆见影好 这事你看巧不巧

扎针已经六十载 治愈大病上万例 一家十多口有的是

像这家庭少又少 三个病人同时愈 当时对她三人讲

省钱你看这事多划算 在场病人惊又喜

从没听说怎神奇 特办专刊来庆贺 祝贺这事不为过

这家真是太幸运 天热坐在树梢下 二十分钟省大钱

这是简单算一算 女儿平时去医院 大包小包还没算

X艺这孩嘴又歪 舌根发硬音不清 扎了针来如常人

学习可以进步快 婚姻省钱无大碍 在此治疗三个人

花钱一千七百元 效果出了大奇迹 这事发生在去年

同来还有田x玲 效果也是同样好 病好自然学习好

民间中医

张老师说:“这一家三口人,20分钟就调理好了,在我这也是很罕见的一例,我调理了很多一家人,但不在一个平面,不在一个时间段。


别看这家人的病情,什么低烧、拉肚子等,好像问题都不大,但也都是让各大医院束手无策的,而且聚集在了一家子身上,也同样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一夕之间全都好起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福报吗?


张老师说:“这是我六十八年实践的一种摸索,完全跟别人不一样的一种方法。我调理癌症特别快,三回有效,像胆汁外溢、鼓膜发黄,三针就吸收了,或者不发黄了;像胆结石很难治的病,医院什么激光啊,爆破啊,碎石啊,咱这都不用,扎这个针,扎后停半个月,再检查就没有了;我这扎干便也是,扎了针后去检查,半个小时就软了。


民间中医


张长江老师又在旁边补充道:“还有那个吃鱼,鱼刺扎喉咙里弄不出来,很多人还得往医院跑!”张彦岭老师笑着说:喉咙扎到刺,非常省劲,扎这个腿上的神经,神经反射到你下颚的神经,你要抬头,抬头这个神经往上头挑高,一抬头,它就蹦出来了,这鱼刺,我扎好多个了,都是这样。


说起鱼刺,大公鸡可有发言权了,早些年,在南京,孩子鱼刺卡喉,大半夜带着跑去医院,结果前边还有二十多个在排队,我们以为的个例,其实也是一个普遍现象,甚至很多医院都有专门的科室,处理鱼刺卡喉问题。如此一根针,就能轻松解决,实在让大公鸡惊艳不已,这就叫“小事不小,以细节处见真章”!


张老师又说:“我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进,天天都学习,我已经一辈子在这个世上摸爬滚打,已经够了,死而无怨,但我后悔的是我的技术还没献给人民,不献给人民我心里总感觉缺失,国家培养我几十年了,我带走太自私了。一星期培养一批,培养三万五万,癌症就不再让人害怕了,后继有人了。杨老师,能帮我完成这个心愿,我就死而无怨,死可闭目了!”


听着张老师字字肺腑之言,大公鸡的心头也很是沉重。


民间中医


老师的仁义大爱,让人动容,但也让大公鸡不由暗叹自己此刻力量的薄弱,虽然我已在极力奔走呼吁,但我一个人的力量终究太小了……


6

就这样在与张老师的谈话中,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当大公鸡提及要赶回酒店照看父亲时,张老师在了解到其身体欠佳时,说什么也要赶过来看看,大公鸡拦都拦不住。

于是,几个老师又陪着大公鸡赶回了酒店,在给老父亲一番检查后,张彦岭老师还特意给他扎了一次针,让大公鸡放心。


民间中医


一向苦着脸的父亲,在老师们的关怀中,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他连连称赞张老师扎针的高明,落针轻一点都不疼,而且扎上后身体明显感觉舒服多了。


父亲还用浓重的方言,和老师们唠起了家常,还讲起了一段连大公鸡都不知道的往事,原来父亲在年轻的时候,也跟人学过一段时间中医,甚至《汤头歌》张口就来,或许这就是大公鸡和中医初的渊源吧……


施完针后,张彦岭老师还说第二天要再来扎一次,大公鸡实在不忍心让他来回奔波,就婉言谢绝了。但没想到,第二天张长江老师开车带着张彦岭老师,居然又悄悄来给父亲扎针了,真的是悄悄的,大公鸡跟父亲斜对门,还敞着门都没发现,直至四十分钟后,大公鸡来看父亲时,张老师已经施针结束。


这就是一个老中医的赤诚,在采访路上,大公鸡也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中医人的温暖,他们把大公鸡的父母当成了他们自己的父母,为大公鸡圆上了,无法时刻守在父母身边尽孝的那份不圆满!


民间中医


听到我们当天要离开时,张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最终他摸出了时常带在身上的最后三根针,说要给我的小助理扎几针,因为不扎,虽然现在没什么事,但会留下健康的隐患,张老师虽然觉得自己提出来会有点唐突,但医者仁心,他绝不允许自己若无其事地离开,放任一个年轻孩子埋下疾病的祸根。


民间中医


在这个87岁的老中医身上,大公鸡真正看到了什么叫仁医大爱!


结尾,大公鸡就用张老师的方式,作为感激和回敬吧!


偶拾一书结针缘,日日夜夜勤耕耘。

读书位列头等事,救死扶伤为己任。

眼诊眼针开先河,仁医大爱人人尊。

68年经验如山高,87岁苦心求传人。

祝福中医万年青,健康福泽后来人。


民间中医


附:采访二十多天后,张老师来信:


杨东老师好……


您与我认识在4月25号下午三点,到次日您离开共一天时间,时间虽短,但认识深刻,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分别已廿四天了,您的音容笑院印在我心里,浮现在脑海里,我已87岁了,经常日思夜想,研究治癌六十八年,很是不易。……是治癌事业日夜牵动我的心。您想想大医院治不好癌症,下了病危通知,回来办后事,我竟能十个好上七,那是不用一片药……体现了快好省三字。


我来年不多,我的心愿……招全国学员分批办班,能培养万二八千,分布全国消灭癌症指日可待,这个大业多么伟大、光荣,能救许许多病人于水深火热,能让数以万计家庭不破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伟大的使命……


您的老学生八十七岁老人张彦岭书

十二点写五月十九日夜


民间中医


让张老师自称学生,大公鸡愧不敢当。


但张老师之拳拳报国心,令大公鸡肃然动容。


很感谢张老师的信任和关爱,大公鸡也由衷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张老师找到有缘人,传承他的绝招绝活,帮助更多的人!


内心里也一直在祝愿,像张彦龄老师这样的至诚中医人,能够健康长寿……


民间中医



首页 联系电话 邮箱